- · 《当代家庭教育》刊物宗[05/28]
- · 《当代家庭教育》征稿要[05/28]
- ·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方[05/28]
- · 《当代家庭教育》收稿方[05/28]
以普惠金融为视角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家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浮现 城市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城市区域发展规模加快,因此“拆”成为很多群体事件伤痛的原点。城市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浮现
城市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城市区域发展规模加快,因此“拆”成为很多群体事件伤痛的原点。城市生活环境相对农村而言,更为干净、整洁,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人口虽可以从农村定居在城市生活,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和子女教育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城乡接轨,这就出现了农民工两栖于城乡之间,从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也伴随而生。
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出现:学习差、厌学、行为不规范、身体和心理常年处于亚健康,甚至出现未成年犯罪和未成年儿童被性侵等。这些社会问题可以将之归结为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幼年的家庭教育。因此重视家庭教育是提高我国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李玫瑾[1]认为在对子女教育中,养育更为重要,且将家庭教育推至教育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农村留守儿童总况
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17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共计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19.24万人。其中,在读小学有1383.66万人,在读初中有635.57万人。[2]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时间1年以内占46.7%,不清楚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约占50%。[3]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双亲或单亲不在一起,亲情淡漠,加之父母对孩子养育缺失的愧疚,对其要求来者不拒。而其他监护人鉴于孩子双亲不在身边对其疏于管教,仅关心生活饮食问题。调查过程中发现,70%的留守儿童由(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照顾,由其他亲戚代为照顾的占10%,20%的选择其他途径。[3]这种混乱的养育其后患将在以后显现。
三、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与留守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在不同阶段被留守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0-3岁,是人性的情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被留守的儿童,成年后对于外界缺乏信任,亲情观念单薄,缺乏情感。
3-6岁,是性格观念的形成阶段,是后天行为方式的关键期。在该阶段,被留守的孩子,如果在某件事上没有及时被说“不”,就容易形成定式,未来很难再改变,因此及时指正显得尤为重要。就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将指正行为模式的职责完全推脱给幼儿园并不是万全之策。毕竟“三年有恩于他,才可随后立威于他”,因此幼儿园不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
6-18岁,是能力和知识积累的阶段。该阶段被短暂留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有效沟通和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
18岁以上是自我实现的阶段,在该阶段孩子往往会主动选择离开父母,选择学业和对生活的自我追求。因此该阶段与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不能称之为留守。
总之,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被留守其影响程度不同,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大多数在养育阶段并未建立良好依恋关系。[1]因此0-6岁的孩子应该由父母亲自抚养,留守将是一种最不明智、最愚蠢也是最不负责任的选择。
四、借力普惠金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1.减少留守总量
农村留守儿童被留守,经济原因在于家庭收入负担沉重。2016年全国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7:1,这迫使农民工背井离乡出现“孔雀东南飞”、“空心村”等。
(1)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地打工。在大众创业,万民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要掌握船舵,扬起风帆,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贷款,多元化企业资金融资渠道;支持大型企业下乡农村,针对地方企业就业面和就业人数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或表彰;同时引导有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农民工专业技术合作社;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因地制宜,促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让农户以土地和技术入股,既实现企业正常经营,增加利润,也增加就地打工机会,从总量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2)放低劳动力输入地城市门槛。人才质量是现代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化不仅是城市建设现代化也包括人的城市化。城市建设是硬实力,而人才是城市化中的灵魂,是软实力的一种彰显。人才不单单是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更包括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和实操能力强、业务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在人才争夺战的主战场中,最低年薪标准和住房优惠措施成为人才新政主要推手,足以看出,城市引进人才的诚意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但留住人才单靠优惠的房价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够吸引人才的是城市的社会保障力度和子女的教育政策。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qikandaodu/2021/012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