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当代亲子场景中的原创口述故事研究以宝宝树平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8 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原创口述故事”:民间故事生命的起点 “讲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表达方式,广泛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其因需求、场景、目的、时间等因素差异,呈现出异常丰富的内容。既

一、“原创口述故事”:民间故事生命的起点

“讲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表达方式,广泛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其因需求、场景、目的、时间等因素差异,呈现出异常丰富的内容。既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包含童话寓言、笑话童谣等。故事流传从口述到笔录,最后形成相对固定的文本,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终也积累了大量固定内容的文本。按照刘守华先生《故事学纲要》中广义“民间故事”的定义——“民众所有讲述的口头故事都叫民间故事”[1](P1)来看,姑且不论内容题材,衡量是否为“民间故事”的重要标准,应为“口头讲述”。而“民间”才是口头讲述的“源头活水”。而狭义的民间故事,亦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部分口头散文叙事故事。”那么,它们的题材、内容更聚焦于民间的生活,而非传说。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民间故事多为对已有故事的加工和再创作,比如“孟姜女故事”,通过顾颉刚先生大量的考证研究,可以分别从历史和地理两个系统总结出演变路径。[2](P60-97)然而,在识字并不普及的传统社会,口述的传播形式应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却因记录工具的限制和随机性特点而不可考。口述通过笔录才可得以保存,而口述故事原本的样貌是无法得知的。比如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其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与其后演变出的故事内容、形态大不相同,而其原本诉诸民众之口的故事更加渺不可知。换个角度看,故事也是“活的”,自有其生命周期。可能最开始只是乡里民间的一件异事趣闻,或纯粹为了自我娱乐而产生的想象创作,终形成可供流传的故事“胚胎”,并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文字、书籍普及,“故事”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呈现出“作家文学”的性质,即自一产生就是被写作出来用于阅读,而非讲述。在缺乏原创口述故事资料的情况下,并不容易分辨“口述故事”与“文本故事”两者的区别。因为关键因素并非是否原创,而是口述的方式影响下的表达。而近年来普遍受到关注的“口述故事”,虽然语言表达富有“口述”的特征,但其内容多属于“口述历史”的范畴,即如司马迁所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原创”,但缺少了“故事”创作中特有的想象力。

本文中所研究的“原创口述故事”定义为:它属于狭义的民间故事范畴,来源于民间,内容反映民间生活,并作用于民间生活;“口述”是其传播及应用形式,目前呈现的文本为口述记录而非加工后的文学作品;故事内容原创,非传承或改编。简言之,它是源于民间生活,有一定独创性内容,用于口头讲述的散文叙事故事。

二、当代亲子关系中“原创口述故事”:民间故事的现代性

在传统中国,由祖辈、父母讲述的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等起到了启发儿童想象力、拓展儿童思维方式、增添家庭快乐,促进形成儿童民族、家族认同感的作用。[3](P9-10)近现代很多著名的作家、学者、思想家都有小时候被民间口头文学滋养的经历,比如我们熟知的鲁迅、顾颉刚、莫言等等。而随着绘本、图书的普及,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传统民间文学因为各方面原因,内容越来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有调研表明,幼儿园教师每学年给孩子讲述的民间故事在10个以下的占七成以上。其中一半以上(52.2%)的教师讲述1~5个民间故事,22.5%的教师讲述6~10个民间故事;还有7.9%的教师从来没有讲过。家庭中民间故事的讲述更是不容乐观%的家长从来没有讲过民间故事,55.2%的家长只讲述过1~5个。[4]缺乏与当代生活相通相融的故事内容和现代教育理论支撑,成为父母为孩子讲述民间故事的门槛。

但同时,另一种现象也正蓬勃兴起,并有成为趋势的可能。在教育理论层面,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作为儿童学习评价体系受到了国际早期教育界的认可。“编织故事”是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早期教育中“教”和“学”的重要方式。[5](P9)澳大利亚资深育儿教师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系统性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编制故事”来解决家庭教育中儿童个性、生活习惯、亲子关系等问题,被誉为“故事医生”,其书于2011年引进中国,已再版数次,对中国妈妈的家庭育儿观和育儿方法都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在引言中,苏珊·佩罗将故事比喻为“疗愈之光”,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的很多传统文化中,部落或社群中那些睿智的长者在教育和引导儿童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利用隐喻和故事。他们通过‘蕴含着丰富智慧的故事’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行为,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并以正面和肯定的方式触及儿童的世界。”④书中提供了十八类幼儿行为或心理问题的故事“愈疗”模板。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qikandaodu/2021/0308/797.html



上一篇:从吾家四六到儒林荣观洪迈骈文成就的家庭因素
下一篇: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其现实启示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