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当代大学生自杀预防:从心理咨询到生命教育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8 10: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未知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尽管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大关注,却也伴随一定的认识偏差。大学生自杀预防问题,不能仅仅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而应当拓宽视野,

作者:未知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尽管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大关注,却也伴随一定的认识偏差。大学生自杀预防问题,不能仅仅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而应当拓宽视野,在强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功能的同时,从生命教育入手,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地完善大学生自杀预防体系。关键词:自杀预防;心理咨询;生命教育【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287(2010)03-0034-05一、大学生自杀:严峻性与认识盲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峻,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2006年则被人称之为“中国大学生自杀年”,出现了骇人听闻的“黑五月”:“5月8日到17日之间,北京已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更令人震惊的数字发生在哈尔滨,月初至今已39人自杀,其中超过10人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力量,大学生自杀不仅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损失,而且给其所在的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估算:“一例自杀死亡可使大约6个人受到严重影响,一例自杀未遂者可使大约2个人受到严重影响,自杀死亡给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持续10年之久,自杀未遂将持续6个月”。自杀不仅带来繁琐的死后理赔问题,遗留下亲人的悲伤抚慰问题,更重要的则是自杀是生命体走向对生命自身的戕害。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自杀分成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以及失范性(反常)自杀。他认为:“尽管某种极端的个性会导致自杀,某种不充分的个性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当一个人脱离社会时,他很容易自杀,而当他过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时,他也很容易自杀”。大学教育实际上提供了塑造个性、强化自我意识的平台。然而,过度的自我意识,加上不健全的个性往往滋生自杀的土壤。大学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完善的重要阶段,而且大学生处于高度敏感的青春期阶段,个人的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由于缺少足够的社会经验,遇到困难确实容易冲动走极端,尤其集中在情感、学习、就业问题。他们或者以自杀来回避现实问题,或者以自杀来换取同情,或者以自杀相要挟。故而,大学生自杀呈现出自利性特征非常明显。与之同时,当代中国依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领域的改革与高校的扩招乃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也直接或间接地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态度,产生了一系列失范性的后果。总体来看,大学生自杀主要表现为利己性自杀,却同时也交织着失范性自杀。诚然,大学生自杀与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教育的产业化、功利化、工具化直接冲击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显然要承受很多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一年高过一年的教育成本,而结果却是一年低过一年的就业率。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教育的重点就转向了传授“制器之术”,只是教学生能够在社会上谋生的知识技能而已,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工具化倾向严重的教育体制中,“人生的价值”如果只是停留在工具上,那么“人生的无意义”自然成为应有之义,也必然造成心灵世界的无聊、烦恼、恐惧、冷漠甚嚣尘上。这种消极的精神状态一旦随着时间累积演变成为心理疾病,大学生自杀的概率必然随之增大。有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心理疾病是导致自杀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的研究显示自杀者具有心理疾患的达到90%以上,而国内学者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者有心理疾患与心理障碍的达到39.27%。确实,心理障碍与心理疾患者在大学生自杀人群中所占比例并不低,从表面上看自杀问题似乎是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而这也成为了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很多人把大学生自杀归因为抑郁症,而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以心理咨询为途径,以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为依靠力量。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内相当多的高校设立了校园心理咨询中心。把自杀问题完全定位为心理问题是现今自杀预防问题上最为重大的认识盲区。一方面,自杀的大学生并不必然存在心理问题:上述数据已经显示出并不是所有的自杀者都存在心理问题。就自杀案例来看,很多自杀者往往是因为一时意气用事而造成的人生悲剧。例如大学生情侣在面临情感纠葛时,以一方自杀相要挟。本意并不想自杀,但是无意走向了自杀。另一方面,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并不必然走向自杀:心理问题有很多种,譬如强迫症、躁狂症、抑郁症等。其中抑郁症是自杀的重要诱因,并不意味着有抑郁症的人必然走向自杀,也并不意味着患其他心理疾病者完全导致自杀。显然,自杀问题与心理问题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对应关系,把自杀问题定位为心理问题无疑以偏概全。这种错误的认识必然也会影响到自杀预防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二、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局限与不足心理学的产生迄今才一百多年的时间,还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而心理咨询则出现更晚,直到1909年,帕森斯出版《选择职业》,才奠定了咨询心理学的基石。就国内而言,心理学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获得长足的发展,国内第一批心理咨询师直到2005年才诞生。实际上,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意味着懂得心理学并不必然擅长心理咨询。按照心理咨询专家的观点,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心理相对健康、乐于助人、责任心强的人格素养基础;具有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家庭治疗、音乐治疗、认知治疗等咨询治疗的方法。同时,还要具备心理反应敏感、能认真倾听等技巧条件乃至高尚的职业道德。应该说,具备心理咨询技能比掌握心理学具有更高的要求。可见,心理咨询在国内的发展也只是刚刚起步,而心理咨询的专门人才实际上依然严重匮乏。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应付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很多高校都纷纷成立了校园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不过,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学专门人才,众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组成人员很多是由“两课”教师兼任,而真正具备心理咨询技能的教师人数极其有限。这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与其说是进行心理咨询,倒不如说是解答学生的人生问题、进行情感交流而已,这使得心理咨询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已经有了多年的运作历史,尽管不能否定其在疏导学生情绪、解答学生思想疑虑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日趋严重的大学生自杀率已足以说明单纯依赖其进行自杀预防所具有的局限性。自杀问题的解决不能从自杀本身入手,只能从自杀预防入手。同理,解决心理问题,也不能仅仅从心理咨询人手,还需要从预防心理问题做起。而且,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能够发挥的作用而言,对有自杀意向的大学生进行自杀预防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首先,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非如普通身体疾病那样简单,它常常具有反复性。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患者有可能因为某次及时接受心理咨询的救治避免了自杀,但是却不能够保证以后不会重复出现这样的症状。众多的自杀案例已经反映了这样的问题。其次,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克服必然受制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受制于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受制于心理学专门人才乃至心理咨询师数量的增加。在目前的条件下,每所高校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的条件实际上并不成熟。再次,事实上,心理咨询还要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心理问题本身阻碍了具有心理疾患的大学生走向心理咨询中心接受治疗。特别是具有自闭型人格,或是具有抑郁症的患者自身就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而且,与心理咨询中心的接触无意识中强化了自身是心理患者的印象,这是心理疾患患者自我意识中竭力回避的。尽管很多心理咨询机构再三重申,并不是有心理问题的才到心理咨询中心来进行咨询。但是,对于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患者而言,依然很难接受。最后,心理咨询所针对的“已然”现象,即大学生面临应对人生问题的无力已经转化为顽固性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实质是一种面对积重难返的既成事实的无奈之举。自然,进行成功的心理治疗的难度肯定要高于对一个健康人格应对人生难题的教育与疏导。显然,立足于后者,防范于“未然”,才是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根本出路。当然,认识到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的不足并不意味着取消心理学的作用,彻底否定心理咨询的功能。必须承认心理咨询和心理学在解决自杀倾向的心理患者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具备的优势,而且也只有大力推动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防止和应对有心理疾患的大学生的自杀问题。不过,这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追问何以导致心理问题,这对于自杀预防实际上是很关键的。显然,从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必须追溯到道德问题、人生问题。正如美国学者弗罗姆所指出的:“在更特殊的意义上,许多精神病都是道德问题的表现,而且精神病的各种征候也是无法解决的道德冲突所导致的结果”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很多心理学家有意识地涉及到了心理学自身作用的讨论。弗洛伊德提出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按照他的观点,人是按照快乐原则,满足和释放“力比多”实现生的本能。而当人的“力比多”遭到压制(包括道德的、宗教的),人则会走向死的本能的满足,走向破坏,选择自杀。而众多的自杀在他看来完全是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在弗洛伊德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不断纠正弗洛伊德的观点,很多学者明确承认仅靠心理学还不足以彻底根除心理问题,心理学必须与其他学科结盟,才能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顿。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其“九死一生”的集中营经历,综合精神分析学派与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创立了“意义治疗学”。他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虚空”现象比较突出,感觉无聊、活得没有意义、没有尊严、没有价值已经成为普遍的生存状况。当人生意义遭受挑战时,生命必然变得极其脆弱。现代人几乎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那样的人生问题,这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然而,这种人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则可能演变为心理疾病。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光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治疗技术,更需要进行“意义治疗”法,从精神向度唤醒患者的生命尊严与生命责任。实际上,“意义治疗法”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而反观大学生自杀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解决和预防不单从心理咨询入手,还需要推行生命教育,以人生问题、道德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唤起大学生的生命尊严与生命责任才能够从根本上预防自杀问题,遏制自杀惨剧的不断发生。三、生命教育:价值与重构生命教育在20世纪后半期发轫于美国,此后在西方其他国家与地区风行。它的产生有着客观的原因。可以说,它是教育领域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中,生存压力加剧,传统价值观遭到“祛魅”,道德相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甚嚣尘上。而现行的教育模式重理性、重知识的弊端进一步暴露,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青少年的道德、人格乃至精神状况令人堪忧。在这样的情形下,生命教育变得至关重要。国内的生命教育还方兴未艾,只是为数很少的中小学在推行,而在大学推行生命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生命教育,本质上就是认识、尊重、感受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以行动去体现生命的意义。施韦泽在《对生命的敬畏》中提出:“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则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对待生命的态度作为“善”与“恶”的价值认知基础来克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知识主义所造成的把人工具化的弊端。在科学主义走向对生命价值的解构与“祛魅”之后,生命教育所需要实现的恰恰就是生命价值的重构。具体而言,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下,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从生命的三维性(长、宽、深)切人,进行探索与尝试:第一,长,指人的寿命长短。人的生命,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来自于父母,从类群体的角度言之,来源于自然。所以从这一层面而言,人是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的。传统认为,生命的长度,也就是我们的祸福寿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却可以“修身以俟命”。现代社会流行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不仅会朝着虚无主义的方向发展,消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它看似在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实质是“暴殄天物”。因为欲望的激发在某种意义上扭曲了我们身体的自然规律。生活的无规律、饮食的无节制、身体缺乏运动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健康的灵魂,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但是,人的生命又不能仅仅等于那“沉重的肉身”,人还需要超越性的精神。传统养生学把人的生命理解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天人合一的宏大视野出发,统合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将精、气、神的修炼作为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养生学的普及与推广,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庸俗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人死如灯灭”的观念,而且有利于抵制“暴殄天物”式的享乐主义人生观的流行。借助于传统养生学的智慧,可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生命观。第二,宽,指人的生命内容。单一的生活模式是乏味的,机械化的生活是枯燥的,即使是学习也要讲究劳逸结合的问题。人的生命尽管有限,但是却可以因为内容丰富多彩,绽放出无限光华。一个人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与才华来拓宽生命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心灵的沟通来拓宽我们的生命内容。众多自杀案例显示,很多学生个人兴趣过于单调,交往圈子过于狭窄,造成了抑郁型或自闭型人格。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摧残了学生的课外兴趣和创造能力,大学恰恰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亡羊补牢”的工作,创造条件激发大学生的课外兴趣与创造力。应当普及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学科,拓宽大学生的业余爱好。同时,也应当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课外兴趣的塑造,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从个我之生命走向群体之生命,在群体中实现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深,指人对生命的体验。在真理执著的追求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智慧,体验生命中的真、善、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至少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书本脱离了生活,理论脱离了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痛心疾首地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二是把知识等同于智慧。高等教育培养出来自认为很优秀的学生常常是教条化的教育中最好的“型塑品”,并没有把知识的学习变成自我智慧的提高。故而,“转识成智”是当前高等教育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乃至世界。认识越深刻,体验自然也越深刻;对善的体验,我们可以看作是善男信女的虔诚,可以看作是因为好人好事而感动。当我们的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危而不救的麻木不仁现象,我们不得不对这种丧失生命体验能力的危险信号保持警惕;对于美,也许只有美丽的心灵才可以真正地欣赏美丽。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就是审美教育――不知道如何去鉴赏人,更不知道如何去欣赏物,产生不了对美的一种合宜判断。当我们对真、善、美失去正常的感受能力的时候,也是我们的生命越来越失去根基的时候。显然,大学生自杀预防不能仅仅从心理咨询人手,而是应当提倡生命教育。从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入手,塑造正确的生命观;为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拓展其生命的内容和广度;推动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提升其对生命的体验。只有从生命教育出发,才能够建构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坚固屏障,才能够真正减少大学校园惨剧的发生。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56333.htm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zonghexinwen/2020/0528/331.html



上一篇:【新春祝福】当代家庭教育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
下一篇: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哪些家长先觉醒,哪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