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梁漱溟教育子女,不过问成绩,儿子考59分他一言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2 03: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记得在什么文章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 目前社会上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割裂越来越严重,代沟越来越深,似乎无解。家庭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诚

不记得在什么文章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目前社会上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割裂越来越严重,代沟越来越深,似乎无解。家庭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诚然,这是这个新时代所面临最严重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从大师教育子女的故事中,找找如何家庭矛盾的答案吧。


一、自由开放,宽而不纵

梁漱溟的儿子在回忆起父亲的教育时,这样说道:

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

这句话是一点也没有错的。

无论是在学习上或是生活上,梁漱溟都决不插手孩子们的事。


当代社会的家长,除了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保障,关心最多的,大概就是孩子的成绩。而梁漱溟却是一个,从来都不过问孩子成绩的父亲,从小学到中学,一次也没有。甚至,对于大学的选择,或是考怎样的大学,他也没做任何干涉。

梁漱溟对于孩子,总是以鼓励的态度,即便是不认同或是有别的想法,也只是表明态度,决不强迫。在儿子梁培宽上大学后,梁漱溟也有一次,在偶然中得知儿子的成绩,但他却没有多说什么。


那一天,父子对坐,正巧碰上学校给梁培宽寄来补考通知单。

六十分及格的地理,梁培宽考了五十九分。

换做是现在的任何一位家长,孩子得到的,不是嘲讽,必然也是一顿毒打。而梁漱溟只是把通知单,还给了梁培宽,并没有表现任何生气或是不满。

这样的做法,在潜移默化中,就引导了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孩子清楚自己不及格的原因,也知道不及格之后应该怎么办。这便是梁漱溟家庭教育中,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二、你的人生,你做主

为什么梁漱溟会形成这样的教育方式呢?这当然和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梁漱溟的教育方式,是深受父亲梁巨川的影响。

他的父亲对待他,便是以一种“你的人生,你做主”的态度。

在梁漱溟九岁的时候,曾经因为自己积攒很久的一串铜钱找不到了,而在家里大吵大闹。他固执地认为,是家中的人,拿走了他积攒多时的钱。如果另外一位父亲,遇见孩子这样大吵大闹,且不问对错,必然是一顿训斥。


梁巨川面对儿子的吵闹,没有多言。

等到第二天,打算出门的梁巨川,就在院内的一棵树上,发现了儿子的铜钱串。他一没责备孩子的冒失,二没训斥孩子的丢三落四。他只是回屋写了一张便条交给梁漱溟。

纸上这样写着:“有一个小孩自己把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找,与别人吵闹。

梁漱溟收到纸条后,急忙到院内寻找,果然在那棵树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铜钱。梁漱溟顿时觉得十分不好意思,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没有高高在上的训斥,有的只是精巧的引导。既尊重了孩子的个性,自尊心,又引导孩子向好,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职责。正是梁巨川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梁漱溟之后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方式。

三、自由闯荡,自由狂

梁漱溟对待两个孩子的要求就是:

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你们兄弟二人要明白我这个意思,喜欢干什么事,我都不会阻拦你们的。”

梁培宽曾经在年轻的时候,有过为大众服务的志向。他就曾因为这件事,写信给父亲询问,自己要做什么工作比较合适。而梁漱溟的回信,简单而明了,并没有直截了当告诉儿子要从事什么工作。他告诉儿子,只要怀揣诚意,便是做什么都可以。


梁培宽又再次问到,在研究学问和做一番事业上,是不是不可兼得。梁漱溟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反而是告诉孩子自己朋友的一些故事,引导孩子去思考。最后,得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学问,二者密不可分的结论。

而梁漱溟的次子梁培恕,则完全不同于大哥。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zonghexinwen/2020/1012/540.html



上一篇:「GET全国行·长沙」相信机遇来自“苦的、累的、
下一篇:好智力3D打印机器人创客教育 入选国家民族地区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