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家庭教育: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1 09: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通常,在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方面,暗示的作用远胜于直接的言行教育,但是暗示也有技巧和方法。暗示越含蓄,则效果越好。要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受到影响,最好尽量少用命令的

通常,在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方面,暗示的作用远胜于直接的言行教育,但是暗示也有技巧和方法。暗示越含蓄,则效果越好。要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受到影响,最好尽量少用命令的形式和棍棒的形式去约束要求孩子,若用巧妙含蓄的方式引导,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在使用暗示方法教育孩子时,还应该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及事件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讲,暗示的效果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首先,父母不应该对所有事情都采取暗示教育,对一些非常明确的要求应当向孩子提出来。比如,对父母老师要有礼貌,在达到要求上可以采用暗示教育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父母在给孩子买了新玩具以后,告诉孩子自己用了多少钱,花费了多少时间才买到这个玩具,表面看来是买这个玩具费了多少时间精力,实际上是向孩子暗示要孩子尊重自己的劳动,体恤父母的艰辛。如果父母买了玩具,就和孩子一块玩耍,孩子是不可能理解父母辛苦的。


其次,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父母做出的言行姿态太复杂,孩子理解不透,那么暗示也就失去了教育作用。如果父母做出的言行姿态太简单,往往起不到暗示的作用。如果父母的暗示言行被孩子误解,也不可能起到暗示的作用,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父母为了纠正孩子厌食的毛病,狼吞虎咽,手嘴并用,不讲卫生,可能会引发孩子不良的饮食毛病。


第三,要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有的孩子独立性较强,往往具有反暗示性,不喜欢迎合别人,顺从别人,那暗示的效果就很小。而有的孩子独立性较差,理解能力较强,对父母的意见容易接受,对这样的孩子采用暗示的方法可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坏毛病,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所有的孩子来讲,采用暗示性鼓励方法,如“你能够”、“你将会”都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第四,要考虑到暗示情景的作用。如果条件不成熟,要慎用暗示。比如,父母为了给孩子暗示自己是如何尊敬父母的,不断地给老人买营养品孝敬老人,却从不关心老人一日三餐饥饱,这样的暗示可能会适得其反。只有出现暗示教育的合适情景时才能使用暗示教育。须知家庭教育每时每刻都对孩子起作用,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在内容时间上有具体规定。家长也不必一有空就板起脸孔对孩子空洞说教,没有活动或具体事件的支撑,教育是收不到应该起到的作用的。


因此,教育孩子要保持连续性,不能虎头蛇尾,要抓住教育时机,适时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施加影响,不搞教条主义。总之,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利用直接暗示法培养孩子对父母积极的言行,用间接暗示法纠正孩子对父母的不良言行。教育孩子有多种方式,打骂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古老的方式历经千年而不衰,不需要学习,无需指导,更不要动脑筋。


因而这种方式没有成本。当然,投资为零的“项目”,也不会有什么“收益”,甚至还会亏本。打骂教育不仅不会有任何积极的教育效果,常常还会带来消极的教育恶果,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奉劝所有的父母不要再干这样的傻事。要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受到影响,最好尽量少用命令的形式和棍棒的形式去约束要求孩子,若用巧妙含蓄的方式引导,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zonghexinwen/2021/0301/751.html



上一篇:家庭教育缺什么?作为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良
下一篇:市经贸校举办“爱 自然 生命力”家庭教育公益讲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