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家庭教育》刊物宗[05/28]
- · 《当代家庭教育》征稿要[05/28]
- ·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方[05/28]
- · 《当代家庭教育》收稿方[05/28]
开设“家庭教育义诊”,“且停亭”中且停停 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杨柳岸边,惠童园里,“且停亭”中且停停,老师带领孩子们阅读经典,给灵魂以诗与远方;办一场家庭教育义诊,唤醒家庭,唤醒家长,家校形成合力,解决教育的困境……5月13日,
杨柳岸边,惠童园里,“且停亭”中且停停,老师带领孩子们阅读经典,给灵魂以诗与远方;办一场家庭教育义诊,唤醒家庭,唤醒家长,家校形成合力,解决教育的困境……5月13日,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南京市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南京市“教师创造学校”工程系列研讨会在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和浦口区实验幼儿园举行,专家、名师代表共聚一堂,通过情景剧、主题演讲、课例展示、微型沙龙等多种形式探讨、展示教师在教育中的无限创造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且停亭”中且停停
从“公子佳人”视角激发孩子阅读经典
“且停亭”中且停停,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杨莉莉老师的主题叙事演讲让大家眼前一亮。杨莉莉说,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是孩子精神成长的乐园。清代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且停亭”,并在柱子上题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我的班级,也始终有一座留给孩子的‘且停亭'——那便是他们最喜欢的课外阅读时间。”
一开始,孩子们并不喜欢《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如何让孩子们找到读书的乐趣呢?思量再三,杨老师想到了“公子佳人”的视角。
杨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天下第一美男子”兰陵王的故事。兰陵王到底有多美呀?”“比电视上的大明星还要好看吗?”“史书记载,他才武而面美”,杨老师神秘地眨了眨眼,“他白皙、俊美,应该比这个演员更要美百倍吧!”“哇——”此时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
“你们还想了解哪些翩翩公子和绝代佳人呢?那么就看一看《上下五千年》和四大名著里的‘公子佳人'吧,还要作批注、摘抄,写读书笔记。”于是班级爆发了阅读狂潮,孩子们终于从繁重的题海训练中解脱出来,在校园的书吧里,在连廊的绿荫里,纯粹为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自由而读书。
开设“家庭教育义诊”
唤醒家庭,专治教育疑难杂症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有什么办法?我是一个单亲家庭,我想知道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我的孩子为什么有一颗“玻璃心”呀?真让人着急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情景剧《家庭医生义诊——唤醒》讲述了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开设“家庭教育义诊”,唤醒家长,为家长的教育难题出谋划策,家校共育的故事,这样创新的举措得到家长们一致好评,在社会反响热烈。
“我入学第一个月,老师让同学们坐直,只有我坐得东倒西歪;老师让大家打开书,只有我不知道翻到哪一页……”情景剧中,有一位同学有“学习困难症”,原来这个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跟奶奶一起长大,缺乏语言交流,缺乏情感沟通,更缺乏习惯培养……宋老师能开出应对的“处方”,让家长“对症治疗”,整整坚持100天,这位同学终于闪现出了“智力曙光”!
这一场家庭教育义诊只是序幕,学校成立“唤醒”家庭教育义诊团,面对家长搜集教育问题,分门别类地予以解答,持续开展家长“问诊”活动。
教师创造学校
体验教师幸福感,需进入这三种境界——
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左坤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员洪超表示,教师创造学校,首先需要激发老师的创造力,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创造力,但是需要激发它,唤醒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左坤表示,教师也有四重境界:一是谋生之境,即把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一份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想要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还要进入后三重美好的境界:首先是探索之境,即生发出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好奇之心,对儿童生命成长的尊敬之意,愿意摸索、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之真义;其次是成就之境。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能够在育人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得到其他同行的认可、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信赖,成为教师群体中的领军人物;最后是创造之境。这个境界已经到达一种自由境界,教育已经成为信仰和发自生命的认同,对儿童的热爱已经在每日的教育生活之中流淌。”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利明表示,实践证明,基础教育的高质量,首先应当高在优秀的教育队伍。教师创造学校,首先是创造学校的精神气质,以高尚的师德,创造有价值担当的学校;其次,是创造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要勤于业,精于业,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支持学校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另外,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课程支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支持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zonghexinwen/2021/0514/1237.html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