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陈钱林:家庭教育也应该是父亲的重要事业|精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2 13: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陈钱林说家教”连载第25篇 文??|?陈钱林(碧桂园实验学校校长) 我18岁中师毕业,教了两届初中语文兼班主任,初识教育。再读大学时,接触到陈鹤琴先生记录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陈钱林说家教”连载第25篇

文??|?陈钱林(碧桂园实验学校校长)

我18岁中师毕业,教了两届初中语文兼班主任,初识教育。再读大学时,接触到陈鹤琴先生记录、研究自己家儿子成长过程而终成一代教育家的事迹,激发我对家庭教育的浓厚兴趣。

我大学毕业回家乡瑞安市新华中学任教导主任,读小学二年级的外甥彬转学住到我家。外甥彬天资聪明,但不知怎么的,学习极不用功。当时我只有25岁,还没结婚,斗胆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这时,乡贤蔡笑晚先生育子故事已在坊间流传,坚定了我研究家庭教育的决心。等我家龙凤胎儿女出生时,初为人父的我义无反顾地以家庭教育为己任。

(著名主持人鲁豫采访蔡笑晚先生)

我觉得,父教的优势在于:

1.?看得远。家教要培育孩子的素养,到底什么是最核心的素养?我常想,我们应该把教育“拉长”,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串起来思考;应该把教育“拓宽”,从分数和特长之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等角度思考。看得远了,我在家教中,就特别重视习惯、能力、情商及健全人格培育。

2.?抓大放小。铅笔丢了,考试退步了,与同学闹矛盾了……家教免不了要关注这些琐碎事。但我认为,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江湖”,有的事,家长不应该过多地介入。比如说学习,我认同蔡笑晚先生“早教、立志、自学”思想,对志向与自学的大事抓得紧,而对考试、排名、比赛等小事就不在乎。在当前过于看重分数、特长的功利化大环境中,我孩子能拥有与众不同的轻松的童年,是我参与家教的成果。正如我女儿所说,“爸爸很少主动过问我的课业,却让我拥有难能可贵的自学能力;很少干涉我的选择,却让我学会努力去追寻梦想……”

3.?刚性。孩子的成长,需要母教的柔性,也需要父教的刚性。父亲参与家教,父亲的刚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儿子幼儿时有次到医院去打针,看到有位老人打针时紧皱眉头,回来后说“有什么好怕的,无非就是一点痛嘛,忍忍不就过去了?”受到我表扬。我两个孩子都从16岁开始就完全独立生活,待人处事很有主见,基本上不用我们做家长的操心,这与我从小引导他们独立自主是分不开的。

4.?理性。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好事的背后往往是坏事,得到的同时意味着失去,这儿多了意味着那儿少了。家教中有哲学思维,会更理性。我在《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专著中,总结了好与坏、得与失、多与少、主与次等家教的哲学观,都是实践中悟出的经验。有哲学观指导,做事就更理性。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过于竞争,家长内心很容易焦虑,焦虑了就容易不理性。父亲介入教育,多讨论些家教的事,会让家教显得更淡定。

我外甥彬小学二年级成绩落后,慢慢地提高到中等,一直到读初中二年级,因参加小发明比赛获奖受到激励才变得勤奋起来,成绩开始拔尖。后来外甥彬成为上海交大的硕士。他的成长是我家庭教育引以自豪的成果。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如此漫长的转变过程中少不了让人恼火的事,但我几乎没有责备他,总是循循善诱。如果缺乏理性的呵护,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转折。我家龙凤胎的家教,相对而言顺利得多,宏观上由我主导,具体大多是我爱人、我父母来引导,充分体现了刚柔相济,感性与理性互补。

2007年底,蔡笑晚先生赠我专著《我的事业是父亲》。蔡家六兄妹,出了五位博士、一位硕士;其中大儿子蔡天文现获世界统计学最高奖;二儿子蔡天武、小女儿蔡天西都是14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蔡天武曾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蔡天西现为哈佛大学教授;尤其可喜的是,大孙女和大孙子刚从麻省理工大学本科毕业,一人获哈佛博士offer,一人获斯坦福博士offer。如此神奇的家庭教育的背后,是蔡先生极力倡导的父教。蔡笑晚先生说,“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这句话也许说得过重了些,但的确值得父亲们思考。

(父教实践者蔡笑晚先生一家)

我庆幸,我的事业也是父亲。之所以说“也”,首先,我“也”像蔡笑晚先生一样,是父教的实践者。第二,我除了家庭教育之外,还有份事业是学校教育。孩子俩出生时,我在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工作,曾有多次调政府部门的机会,我都断然放弃仕途,后来干脆回到学校。我发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道”的高位是相通的,这让我更好地把握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也成为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教育工作者。而学校教育的经验,又更好地促进我家庭教育思想的逐步成熟。

文章来源:《当代家庭教育》 网址: http://www.ddjtjyzzs.cn/zonghexinwen/2021/0622/1400.html



上一篇:临沂金雀山小学开展家庭教育道德讲堂暨家长沙
下一篇: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丨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党

当代家庭教育投稿 | 当代家庭教育编辑部| 当代家庭教育论文发表 | 当代家庭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家庭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